应对“中风”,为什么需要国家级行动

2023-07-28 07:19:00     来源:中国青年报

老百姓常说的“中风”,在医学领域被称为脑卒中。“脑卒中已成为农村居民的第二大死因,城市居民的第三位死因。”近日,在卒中健康管理平台上线发布暨“健康中国卒中防控家庭关爱行动”“中国中风识别行动”启动会上,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吉训明说。近期,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结果显示,中国成人脑卒中的终身发病风险约为40%,“即每5个人中,有两个人会发生中风,而且中国脑卒中复发率居世界首位”。

老百姓对“中风”这个词虽然熟悉,但是对这个病的识别能力以及急救知识的了解相当薄弱。多年前,吉训明在美国考察,他正和当地的一位专家交流时,一位来自社区的80多岁老人怀疑自己中风,用脸书(Facebook)向这位专家求助。沟通完后,专家告诉老人立刻来医院做溶栓。这件事情对吉训明触动很大——80多岁的老人可以自我识别中风前期症状,这代表着整个社会有较高的脑卒中知识普及水平。

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,脑卒中是指多种原因导致的脑血管受损,局灶性(或整体)脑组织损害,引起临床症状超过24小时或致死。具有发病率、致残率、复发率和死亡率高的特点。高血压、糖尿病、高血脂、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,都是脑卒中的高危因素。吉训明表示,我国调查人群中高危人群比例仍持续增长,且危险因素的知晓、治疗和控制率较低,脑卒中的防控形势依然严峻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我国脑卒中患者平均发病年龄比欧美低10岁左右

吉训明在接受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,我国脑卒中的平均发病年龄是65岁,比欧美国家低了10岁左右。吉训明表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:一、我国老百姓对中风等慢病防控的意识不够,相关的知识素养水平也不到位;二、我国的医疗资源分布不均,尤其是中西部的医疗资源相对薄弱,同时对这些地区医务人员的培训也远远不够。

“平均65岁的发病年龄,意味着约1/3的人群在60岁以前就发生了脑卒中。”吉训明说,这些人大部分处于工作的黄金年龄,同时也是家庭的顶梁柱,脑卒中大约有70%的致残率,如果在工作的黄金年龄致残,相关的医疗负担和社会负担都会很重,因此在中国推动脑卒中的防控工作非常有必要。

关于我国脑卒中患者发病年龄较低的原因,吉训明分析说,我国老百姓日常锻炼身体的意识不强,与此同时,生活压力大,熬夜、吃外卖等生活方式让高血压、高血脂、糖尿病患者逐渐增多并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,而这些都是脑卒中的高危因素。

在临床工作中,吉训明甚至见到过不少年轻人20多岁就发生了脑卒中。他告诉记者,脑卒中发生后,会对身体20%的机能造成不可逆的损伤,包括走路姿势、睡眠、认知、性格等方面。

5月23日,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相关通知,决定成立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,7位院士担任顾问。作为该委员会的主任委员,吉训明表示,在防控脑卒中方面,政府机构大有可为。“专家委员会包括了全国近80位专家,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带领下,我们努力跟各个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紧密合作,制定各种规范政策,依靠各个省(区、市)行政力量,把全国卒中高危人群早期筛查、急诊干预和康复工作做好。”

近两个月后,卒中健康管理平台发布,该平台在国家卫健委有关司局指导下,基于“健康中国卒中防控家庭关爱行动”和“中国中风识别行动”运行,由健康报社开发上线,整合政府、医院、学协会、专家及社会力量等各方资源,集信息服务、数字工具、社交分享、人机交互为一体,包括卒中科普知识、卒中风险评估、卒中地图、智慧导览等板块。

吉训明表示:“中国中风识别行动”将构建以“卒中地图”为纽带的“大众科普+精准识别+高效转运+科学救治+早期康复”的全流程联动工作机制,依靠各方力量,把卒中早期筛查、急诊干预和康复工作做好,助力实现百万减残工程。

“中风120”三步识别法

复旦大学临床医学院神经病学系副主任、“中风120”行动组创始人赵静表示:“在美国、英国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亚、韩国、日本都有过国家级的大型中风识别行动,中国也终于有这样的行动了。”

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。全国爱卫办副主任、国家卫健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在当天的活动上表示,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是健康中国行动的15个专项行动之一。卒中防治是实施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的重要任务,也是深入开展健康中国行动的一大抓手。各方应坚持群策群力、共建共享,打造好卒中健康管理平台,持续产出高质量的健康科普作品,向公众提供科学、权威的健康知识和方便、可及、有用的健康服务。

关于缺血性卒中的救治手段,赵静解释说:“就是可以用药把血栓溶开,也可以用支架把血栓拉出来,血流就恢复了,大部分病人可以回归正常生活。”

“但是溶栓的黄金救治时间是3小时。”赵静说,大众对这个黄金救治时间的概念非常薄弱。一项对中国200多个医院的研究显示,脑卒中患者的平均院前延误时间高达24小时。赵静表示,脑卒中的院前延误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,之所以很多国家已经发起了这样的行动,就是为了减少院前救治延迟,让更多患者在黄金救治时间窗内到医院,得到救治。

2016年,赵静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教授共同开发了“中风120”三步识别法。首先,中风要打120,代表了急救的最高等级。其次,120还代表了三个动作:

“1看”:“一张脸”,观察一张脸是否出现不对称,提示患者可能存在面瘫;“2查”:“两只手臂”,观察两只手臂平行举起时是否出现单侧无力,提示患者可能存在偏瘫;“0听”:谐音“聆听”,聆听说话,是指患者是否言语不清,提示患者可能存在失语或构音障碍。

“‘120’中有任何一个突然发生问题就提示有可能是中风,要快打120,送患者去最近的具有中风救治能力的医院。”赵静说,目前已经有两万多名医务人员加入了“中风120”特别行动组。她表示,希望社会各方力量加入进来,推进卒中防控工作,助力“中国中风识别行动”。

关键词:

明星

电影